早上出门前,你果断地拒绝了同事递来的甜点,并告诉自己“要健康饮食”。可到了下午,面对同事分享的奶茶,你不仅接了过来,还顺手点了一份加奶盖的。晚上回家后,你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懊悔不已:“我明明能忍住的!”
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似曾相识?其实类似的经历你可能也经历过:上午开会时思路清晰,下午却对工作方案草草拍板,早上购物车里删掉一堆非必需品,下午又忍不住清空购物车……
为什么下午做的决定总是容易让人后悔?答案可以用一个心理学概念来解释——决策疲劳。
当我们从早到晚不断做选择,大脑就像被掏空的电池,决策能力逐渐下降。到了下午,疲惫的大脑更容易“摆烂”,要么冲动行事,要么逃避选择。
结果就是:那些让你事后捶胸顿足的决定,往往诞生在一天中最疲惫的时刻。
决策疲劳,简单来说就是“做决定做到心累”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的意志力和决策能力是有限的资源。而每做一个选择,无论大小,都会消耗心理能量。就像手机电量,从早用到晚,到了下午自然“低电量预警”。
比如你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。每天早上,你精神抖擞地规划工作:先优化用户界面,再和开发团队沟通需求。到了下午,你的待办清单上还有“确定产品配色方案”和“选择推广文案”两项任务。
面对十几种颜色搭配和几十条备选文案,你突然觉得脑袋发懵,随手挑了一个看起来“差不多”的方案。第二天,老板问你为什么选了和竞品雷同的配色,你只能支支吾吾地回答:“当时太累了,没仔细想。”
你看,这就是典型的决策疲劳。当大脑资源耗尽,人就会本能地走捷径:要么草率决定,要么直接模仿他人。这种状态下的选择,往往缺乏深度思考,事后自然容易后悔。
既然这么做容易让人后悔,那该如何避免决策疲劳?我认为有三点是必须做到的:
第一、给大脑“减负”,减少无意义的选择
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公开说:“我不想在吃什么、穿什么上浪费精力。”他的衣橱里只有蓝色和灰色西装,吃饭也常年保持固定食谱。
普通人虽不用这么极端,但可以学习这种思路:把日常琐事“自动化”。比如提前搭配一周的穿搭,固定早餐菜单,或设定固定的购物清单。少为小事纠结,才能为重要决策省下能量。
第二、重要的决定趁早做
心理学实验发现,法官在上午更倾向于批准假释申请,而下午的通过率会大幅下降。因为早晨的法官精力充沛,愿意花时间权衡利弊。
可是到了下午,疲惫的他们更倾向于“维持现状”——直接拒绝。所以,尽量把重大决定放在上午,比如谈薪资、签合同、做投资规划。
第三、是给大脑“充电”
决策疲劳的本质是心理能量不足。适时补充能量,能有效恢复决策力。比如午饭后小睡20分钟,下午茶时间吃点坚果或黑巧克力(提升血糖但不犯困),或者站起来做几组深呼吸。这些小动作就像给大脑“插上充电宝”,让你重新清醒起来。
为什么说下午的决策更容易让人后悔?有什么心理学依据?
1、大脑资源耗尽,“理性系统”罢工
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提出,人的大脑有“快系统”和“慢系统”。上午精力充沛时,我们能调用“慢系统”仔细分析利弊。
到了下午,疲惫的大脑只能依赖“快系统”凭直觉做决定。比如买车时,上午你还能对比油耗、保修政策,下午可能只听销售一句“这车好看”就刷卡了。
2、 情绪失控,容易冲动消费
神经科学研究发现,疲劳会削弱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力——这是负责理性思考的脑区。当它“掉线”时,人更容易被情绪驱动。
超市把零食货架放在结账区,正是利用这一点:逛了一下午的你,很难抵抗结账时触手可及的巧克力。
3、逃避心理,选择“最省事”的方案
决策疲劳还会触发“决策逃避”。比如下午开会时,团队讨论两个方案:A方案需要调研数据,B方案直接照搬行业惯例。疲惫的你可能直接说:“选B吧,别折腾了。”结果事后发现B方案漏洞百出,但为时已晚。
4、自我控制力崩盘,欲望占上风
早晨拒绝奶茶靠的是自控力,而自控力恰是最耗能的。到了下午,疲惫的大脑会想:“我都辛苦一天了,犒劳自己怎么了?”于是健身计划泡汤、购物车清空、熬夜刷手机……这些“补偿心理”下的决定,往往与长期目标背道而驰。
心理学家凯利·麦格尼格尔在《自控力》中写道:“认识自我是掌控自我的前提。”
决策疲劳不是性格缺陷,而是大脑的正常机制。与其责怪自己“意志力薄弱”,不如主动调整策略:简化琐事、把握黄金时间、及时补充能量。当你学会给大脑“节能”,就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清醒的选择。
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,重要的不是每个瞬间都冲刺,而是懂得何时保存体力。
从明天开始,你不妨把最重要的决定留给早晨,下午的时光留给执行与放松。
当你不再和疲惫的大脑较劲,就会发现:所谓“后悔”,不过是没电时的错误操作,而充好电的你,永远有机会做出理智的决定。
(素材来源官方、渠道媒体/网络新闻)